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5月20日,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南湖学堂”迎来了第47期开讲。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时隔七年再次做客南湖学堂,漫谈“汉语的前世今生”。湖南理工学院150余名师生及岳阳市文学爱好者齐聚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认真聆听了这堂精彩讲座,图书馆负责人陈近担任主持。
讲座中,韩少功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将汉语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为师生打开通往汉语世界的新窗口。他通过中西方语言的对比,追溯了一百年前汉语经历的那段至暗时刻。当西方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承载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汉语文被视为腐朽落后的象征,东亚汉字文化圈纷纷去汉字化。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一些激进的文学大家提出汉字革命,试图 “汉字拉丁化”,一度质疑汉语文不适应工业时代的发展。听到这段令人不能忘却的历史,在场师生唏嘘不已。
“当个作家,掌握2000-3000个汉字,通过灵活组合、变化无穷,就能表达出深刻思想和丰富意义。”韩少功用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了汉语文的利弊,他认为现代汉语的优势在于用字的简省、输入的快捷、理解的方便、语种的规模四个方面。他生动质朴的话语,引起在场师生热烈议论,也坚定了大家的文字自信。
最后,谈到汉语的今生,他指出在两次汉字简化中,外来语和民间语在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加上古汉语的财富,为现代汉语注入新鲜血液,增色不少。同时,他也强调汉语在使用中要注意甄别,要细分语境。他例举了古代汉语在用法上的考究,比如同样是说战争,有“力克”“轻取”的区别;死亡也因等级不同叫法不同,有崩、薨、卒、毙等的区分,这些都体现出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在读者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踊跃提问,韩少功就“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希望研究生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未来文学会不会被AI影响”等问题给予耐心解答,他希望大家少读死书,多多实践,身体力行,把知识变成能力。他幽默的回答和渊博的见识引发在场师生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是韩老师的铁粉,韩老师为人亲和,知识广博,视野开阔,思想接地气,作品寻根岳阳,今天他通过国际视野,于百年前汉语发展的历史维度中谈汉语的现状及对汉语的态度,为我们带来深刻的反思与启示。”岳阳学院图书馆馆长杨厚均在总结中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讲座开始前,在图书馆负责人陈近的陪同下,韩少功一行还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正在图书馆一楼南湖文苑展出的《湖湘现当代作家作品展》,他的馆藏作品《山南水北》《大题小做》《遍地应答》等正在展出。
撰稿:叶海燕
责编:黄嘉慧
审发:陈 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