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木即阅人——《阅木:周默四十年田野考察笔记》分享会在南湖学堂举行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2日 14:50 侯苏洋浏览:

11月11日下午,南湖学堂迎来了一场特别的读书分享会。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默携其作《阅木:周默四十年田野考察笔记》亲临湖南理工学院,与师生共聚一堂,分享创作心得

次活动在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举行,由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团结出版社、湖南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岳阳分公司共同举办。团结出版社执行董事兼社长梁光玉、总编辑张阳,湖南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岳阳分公司总经理李瑛,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小立等领导和嘉宾30余人出席。分享会吸引了热爱阅读的师生读者100余人参加

活动伊始,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张阳、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负责人陈近依次致辞。张阳向观众介绍了《阅木》一书出版策划过程,并从出版方的角度讲述了该书的独特价值。她强调,《阅木》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与人文精神,是科学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陈近则向大家展示了湖南理工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图书馆创办南湖学堂的一系列举措与成果,并向活动的联合承办单位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接下来,四位嘉宾逐一登台,从不同角度讲述对于《阅木》的见解。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余三定教授认为,《阅木》是一本“奇书”,并从学术价值、文学性、思想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阐述了这本书与当下时代深刻的人文关联性。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聂茂教授从学术深度与历史厚度出发,提出了“《阅木》是一部以‘木’为媒介、以行动作为思考的生命传记”。北京城市学院特聘教授荣宏君则表示,这本书是周默教授对自己家乡、童年、山川、河流以及一生都在探索的“树先生”的致敬,更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最后,《阅木》特约编辑崔憶结合参与编辑的经历分享了书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故事。

嘉宾发言结束后,活动来到了核心环节——周默教授‘看见’到‘洞见’为主题进行分享。他用研究生涯中的真实经历引出他在研究木材中的三个阶段,向大家揭开了书籍背后的创作思路。

第一阶段是“知”。他回忆了在斐济岛上因为缺乏对木材价值与植被地理环境的深入了解而造成资源浪费,又列举了长白山、云南边境相同情况造成的损失。这些经历让他认识到,“无知的代价是完全可以量化与换算的”,促使他下定决心开始研究关于木材的学问。

第二阶段是“行”。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木材的特性,周默教授曾多次往返海南、印度、缅甸等地。2007年他再次抵达印度,最终证实印度南部是紫檀木的原产地,指出了学术界流传的“紫檀绝迹论”存在谬误。结合这次经历,他总结道,停留在史料中的学问是虚弱的。学问要用实际行动来验证,不能只停留在“文献到文献”。

第三阶段是“参”。周默教授讲述了他在老挝甘蒙的故事,在与同伴在林中探索时,他们的车子轮胎破了,几人不得不在野外过夜,最后凭借丰富的野外生存经历成功脱险。他将途中看到的风景记录在书中,参透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内涵——学术之外亦应有一份生命关怀之情。

分享的最后,周默教授强调,中国古代家具艺术史的话语权应该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只有把中国古代家具艺术史放在艺术史学里,才能弥补中国艺术史学的空白。

活动尾声举行了温馨的赠书仪式。由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兼社长梁光玉代表出版社对图书馆赠书,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负责人陈近上台接受捐赠。最后,与会领导与嘉宾一同来到台前合影,记录这一难忘时刻。

 

撰稿:侯苏洋

编辑:王卓尔

初审:黄嘉慧

终审: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