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墨香邂逅青春创作,一场诗与湖的对话徐徐拉开序幕。11月15日晚,一场主题为“洞庭文脉与时代生机”的刘创《大湖之境》诗歌分享会活动,在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温暖开场,现场100余名热爱诗歌的师生读者共赴一场洞庭湖畔的文学之约。
一、文脉寻踪:千年洞庭的诗意回响
主讲嘉宾刘创教授,集学者、作家、诗人于一身,斩获“李白杯”诗歌奖等多项文学大奖。在“文脉解读”环节,刘创以“南湖遇见”“岳阳楼前”为引,从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到洞庭湖对自身的深刻影响,串联起洞庭湖畔跨越千年的文学脉络;他还结合铁枷等文物的历史记载,解读“洞庭不仅是自然之泽,更是文脉之渊”的当代价值,让现场同学们触摸到湖湘文化的厚重底色。
二、诗集中的大湖:生态与人文的交响
随后,刘创分享了自己与洞庭湖畔的深刻羁绊,其诗集《大湖之境》是洞庭湖畔孕育出的独特诗意。这部诗集分为“望古泽”“千重水”“万物生”“湖之语”四辑,他以诗为媒书写洞庭的生态与人文。
活动现场邀请了四位同学朗读《传说中的一只水童》《白鲟标本》等诗歌:“传说中的一只水童,曳着月色向我游来”,以灵动意象勾勒湖的灵韵;“给最后一条白鲟标本刷上桐油”,则藏着对生态的温柔关切。刘创说到诗歌要注重细节描述,将创作时的思考娓娓道来,每一首诗都以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大湖的心跳”,让同学们从诗意的角度窥见自然与生命的共生之美。
三、青春执笔:大学生诗歌创作的“在地性”
“如何让青春笔触接上洞庭的地气?”刘创从《大湖之境》出发,提出大学生诗歌创作的“在地性”:要做地域文脉的“寻根者”、生态现实的“观察者”、文化与生态的“思考者”。他还向同学们分享了“感官捕捉法”“情感投射法”“意象提炼法”“古今对话法”四大创作技巧,让诗歌创作的种子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他说这种创作不是局限于狭隘叙事,而是以“在场者”的姿态,让诗歌成为记录时代、安放心灵的载体,绽放出独属于青年一代的光芒。
四、诗意落幕,余韵悠长
分享会的互动环节中,许多同学迫不及待地向嘉宾提出自己的困惑,刘创针对同学们自身诗歌创作中遇到的瓶颈及提高创作能力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的解答,深入浅出的回答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活动尾声,大家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这场“诗与湖”的相遇。正如刘创所说:“大湖的诗意,既要从千年文脉里来,也要往青春创作里去。”这场分享会,既是一次文学的滋养,更是一次让湖理学子与本土文化对话的契机。洞庭诗意的波潮,正随着年轻的笔触,涌向更鲜活的时代。



撰稿:王欣妮
编辑:王卓尔
初审:黄嘉慧
终审:陈 近
摄影:袁佳琪